|
 |
 |
 |
觀察對象 > 目錄分類 | 最新觀察對象 | 一覽表 | 科學(物種)分類 | 交叉比對 | 台灣藜
觀察對象 相關分類 >
草本植物
(115) |
農田
(74) |
| |
| | | |  | 台灣藜 |
大小尺寸 | 150~300cm(高可達3m) | 英文名 | Formosa Lambsquarters |
檔案資料 Profile | 學名 | 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. | 俗名 | 紅藜、臺灣藜、赤藜、紫藜、彩虹米 | 界/綱/目/科/屬 | 植物界 Plantae/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/石竹目 Caryophyllales/莧科 Amaranthaceae/藜屬 Chenopodium 台灣藜 科學(物種)分類 | 形態特徵 | 莖粗壯有綠、黃白、紫紅色、紅色縱紋 | 生態習性 | 耐旱性極佳。春至夏開花結果。 | 分布 | 台灣原生種植物。台灣特有種植物,台灣中、南部,中、低海拔山區。 | 發現地 | 菜園 |
請點選小圖 2015-05-11 更新 |  2015-05-11 更新 |  2015-05-11 更新 | 莖葉實 | 穗狀下垂,長可達1m | 扁圓形,有黃、紅、橙紅、紫紅等色 |
|
| | 觀察對象說明 準穀物,一年生大型草本,台灣原住民耕作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。 幼苗、嫩莖葉和花穗可做野菜來料理。
莖:直立,粗壯,常肉質或關節化,基部直徑達5cm;具稜,有綠、黃白、紫紅色、紅色縱紋,上部多分枝。
葉:菱形至卵形,長20cm,寬10cm,幼嫩時頂端的嫩葉有彩色密粉而現紫紅色。
花:花序為頂生的大型圓錐花序,花多而密集,多粉。
果:穗狀下垂,長可達1m,扁圓形,有黃、紅、橙紅、紫紅等色。
藜科 (Chenopodiaceae) vs 莧科 (Amaranthaceae)
原本藜科 (Chenopodiaceae) 與 莧科 (Amaranthaceae)是分開的,2003年發表的APG II系統則是主張取消藜科這一個科,並將以前藜科的種類併入到莧科內,成為莧科的一個亞科(藜亞科)Chenopodioideae。 以前科學分類:植物界 Plantae/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/石竹目 Caryophyllales/藜科 Chenopodiaceae/藜屬 Chenopodium 2003 APG II 科學分類:植物界 Plantae/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/石竹目 Caryophyllales/莧科 Amaranthaceae/藜亞科 Chenopodiaceae/藜屬 Chenopodium 這裡以這樣做記錄:植物界 Plantae/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/石竹目 Caryophyllales/莧科 Amaranthaceae/藜屬 Chenopodium
台灣藜釀酒文化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多利用台灣藜進行豐收祭前的釀酒原料。 賽夏族:賽夏族的酒分為四類,其中添加台灣藜釀製的酒稱為 pinoriyan。 排灣族及魯凱族:南部及東部的排灣及魯凱族領域內,是目前台灣藜種源保存最多,栽種數量較多的地區。 布農族及鄒族:對於台灣藜的利用及文化認同保存,卻相對較低,或許是山地經濟作物的大量引進及市售酵母的便利性,造成種植意願低落;或許是外來宗教因素使然,造成各部落間原住民傳統釀酒的終止。 排灣族:東部地區的部分排灣族人更依其小穗之顏色,再將之細分3種, kapulapula 的花穗呈黃色, odidile 為紅色系列的台灣藜, uda-udasa 為深橙色的花穗品系。 排灣族及魯凱族:台灣藜不僅僅是釀酒材料,更是美味的食材,族人往往在小米及白米稀飯中,與山萵苣等野菜,一起添加,塑造台灣特有的養生飲食生文化。
紅藜為原住民傳統的糧食作物,多與稻米或芋頭共煮,可釀造小米酒。 目前在屏東、臺東與花蓮地區原住民有栽種。
營養: 高蛋白質,高膳食纖維。 高鈣、鐵質與鋅。 紅藜含有重要的硒與鍺元素,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。 含有甜菜紅素(Betacyanins)、甜菜黃素(Betaxanthins)、黃酮類(Flavonoids)等抗氧化物。
排灣語: Djulis 或 Tjulis 魯凱語: baae。
栽植 栽植季節以10月上旬至3月上旬較佳。栽植距離以 20~25 cm 較佳,可藉直播法或以苗床育苗再行移植均可。 為降低植株高度可在植株30cm時予以摘心,高度減小但種實產量不減。
採收: 春秋兩季栽植紅藜約100天即可採收,冬季栽植需時約120日。果穗轉色後約2週種實初轉黑色時即應採收。
種子: 採收果實晒乾3天後收藏在4度C冷藏室較能保鮮,此條件下種實可乾儲4年仍有95%以上的發芽率。
園藝: 台灣藜之觀賞價值極高,從轉色期到觀花期,可達一個月之久。
source: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kplant.biodiv.tw/台灣藜/台灣藜.htm
|

Tags
| 賽夏族 , 魯凱族 , 野菜 , 菱形 , 稻米 , 布農族 , 芋頭 , 飲食 , 莧 , 排灣 , 萵苣 , 台灣原生種 , 屏東 , 台灣特有種 , 花蓮 , 石竹 , 宗教 , 一年生 , 傳統 , 原住民 , 文化 , 垂 , 習性 , 鐵 , 卵形 , 臺灣 , 生態 , 橙 , 彩 , 花期 , 種子 , 紅色 , 分布 , 百 , 扁 , 心 , 經 , 草本 , 落 , 花序 , 紫 , 黃色 , 圓形 , 直 , 雙子葉植物 , 低海拔 , 山 , 植物界 , 小 , 中 , 長 , |
編輯區(管理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