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 |
 |
觀察對象 > 目錄分類 | 最新觀察對象 | 一覽表 | 科學(物種)分類 | 交叉比對 | 稻(稻米)
觀察對象 相關分類 >
草本植物
(115) |
農田
(74) |
| |
| | | |  | 稻(稻米) |
大小尺寸 | 50-100cm(0.5-1m) | 英文名 | Rice |
檔案資料 Profile | 學名 | Oryza | 俗名 | 稻米、稻穗、米 | 界/綱/目/科/屬 | 植物界 Plantae/單子葉植物綱 Liliopsida/禾本目 Poales/禾本科 Poaceae/稻屬 Oryza 稻(稻米) 科學(物種)分類 | 形態特徵 | 稻米的花非常小,開花時,主要花枝會呈現拱形,在枝頭往下30到50公分間都會開小花,大部分自花授粉並結種子,稱為稻穗。 | 生態習性 | 性喜溫濕,成熟時約有1到1.8米高,葉子細長,約有50到100公分長,寬約2到2.5公分。 | 分布 | 台灣、中國、美國、泰國、日本、印尼、印度、孟加拉、南美洲、大洋洲、中美洲、北美洲、歐洲、亞洲、非洲等地。 | 發現地 | 農田 |
請點選小圖 2009-12-04 更新 |  2013-04-03 更新 |  2009-12-03 更新 | 米粒 | 秧苗(秧盤:一片片可捲) | 稻花形成稻穀 |
|
| | 觀察對象說明
稻米 為一年生,禾本科植物,單子葉。
稻期 稻的生長非常快,最久一年,最快則三到四個月,氣候溫和的地區,一年田裡有三期,一期稻,二期稻,三期短期作物。 稻期114天∼123天,天氣較溫暖時,成長較快。 一期稻作在一般立春時約二月初,北部多播種或休耕,中南部則值插秧期,大約在六月間收成,北部七月間。 二期稻作開始耕種,約在大暑八月25日左右,有的是留稻頭,約在十一月時收成。 三期的田裡,一般其實只做短期作物,冬天的短期作物以撒油菜最多,也有波斯菊,向日葵等,大部分是為了作綠肥,在農曆過完年翻土,在立春再進入一期稻作的耕作播種。
觀察與計算-田地、稻株、稻穗、稻穀、稻米、飯
 稻穗一株約開200-300朵花,如果順利的話會結成約有200~300顆稻穀,生成200~300顆稻米。 量杯約一杯200cc,一杯米約有150公克,一杯米可煮兩碗飯。 一分的農田(293.4坪、969.9平方公尺),一期(約4個月的時間)稻穀產量平均約1000台斤,去殼後約剩800台斤,合480公斤(1台斤 = 0.6 公斤)。 一碗飯約用1/2杯米煮成,即75公克的米。1公克的米約有60顆。一碗飯約4500顆米。至少需要18株稻穗,需要0.15平方公尺耕地。 一平方公尺耕地產出495公克米,約6.6碗飯。 一公斤的米,約有6萬顆米粒,可煮成約13.3碗飯,需要約2平方公尺耕地,2400株稻穗。 一株稻穗,約有200~300顆稻穀,約4.2公克的米,1/18碗飯。 販賣市價參考(2013/03):一般白米 40元/公斤(一分地產值約 NT19200),有機米 至少80元/公斤(一分地產值約 NT38400),這些都沒有扣除成本(耕作、生產、盤商、包裝、運送、通路等等),農民真正最後獲利的非常有限。
喜歡看到台灣田的美麗景致?那要靠大家,請大家多買台灣米自己煮,讓農夫堅持下去,讓台灣美麗怡人的田,可以延續下去,也是愛地球的一種表現。
 稻子開花
憫農詩 唐朝-李紳 鋤荷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; 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。
|
稻穀
 未去殼的稻穀,殼佔20%重,米80%重。
有機米成本試算
種植成本 地租/分 4500 , 插秧/分 1200 , 犁田(頭次)/分 1100 , 犁田(尾次)/分 1100 , 收割/分 1200 , 秧苗/分 700 , 曬穀/分 12500 , 田間管理人薪水/月 15000 。 每分地生產預估600台斤,每台斤的生產成本約62元。
總成本 每斤生產成本 62.17 , 碾米/斤 6 , 包裝/斤 4 , 儲運/斤 10 , 總計 82.17。 (2013-07)
|
秧苗 秧苗的培育: 1.稻穀曬乾數日, 2.泡水幾天, 3.育苗盤底層鋪培養土後灑水,第二層鋪上稻穀,最上層再加上培養土, 4.陰暗通風處孵芽(五天四夜), 5.出箱,擺平至有日照處, 6.光合作用長到適當的高度。
統計 在2003年統計,全世界的稻作產量高達5億8900萬噸。在亞洲就有5億3400萬噸的產量。而全世界稻田總面積可達150萬平方公里。目前,最大的稻米出口國為泰國。
米 由於稻是人類的主要糧食作物,據知目前世界上可能超過有14萬種的稻,而且科學家還在不停的研發新稻種,因此稻的品種究竟有多少,是很難估算的。有以非洲米和亞洲米作分類,不過較簡明的分類是依稻穀的澱粉成份來粗分。稻米的澱粉分為直鏈及枝鏈兩種。枝鏈澱粉越多,煮熟後會黏性越高。
- 秈稻(Indica rice):有20%左右為直鏈澱粉。屬中黏性。秈稻起源於亞熱帶,種植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生長期短,在無霜期長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。去殼成為秈米後,外觀細長、透明度低。有的品種表皮發紅,如中國江西出產的紅米,煮熟後米飯較乾、鬆。通常用於蘿蔔糕、米粉、炒飯。
- 粳稻(Japonica rice):粳稻的直鏈澱粉較少,低於15%。種植於溫帶和寒帶地區,生長期長,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。去殼成為粳米後,外觀圓短、透明(部分品種米粒有局部白粉質)。煮食特性介於糯米與秈米之間。用途為一般食用米。
- 糯稻:中枝鏈澱粉含量接近100%,黏性最高。又分粳糯及秈糯,粳糯外觀圓短,秈糯外觀細長,顏色均為白色不透明。煮熟後米飯較軟、黏。通常粳糯用於釀酒、米糕。秈糯用於八寶粥、粽子。
稻米的保存溫度及保存期限
- 以真空包裝或充二氧化碳包裝者:
在5-10°C或15-20°C中儲存者,保存期限為八個月。
- 以一般小包裝者:
在5-10°C中儲存者,保存期限為三個月。
歷史 稻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,耕種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。稻的栽培起源於中國,其歷史可追溯到約西元前12000—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。在1993年,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,距今約14000年—18000年。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,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,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。現時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,主要在亞洲、歐洲南部和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。稻的總產量佔世界糧食作物產量第三位,僅低於玉米和小麥,但能維持較多人口的生活,所以聯合國將2004年定為「國際稻米年」。
簡述 稻葉在幼年時,跟雜草非常相似,一樣具有長扁型的外觀,農人多依賴稻葉特殊的葉耳與葉舌來區分。葉耳就是稻葉葉環的兩端長出耳狀之物,葉舌則是稻葉葉環內長出的薄膜。稻葉的葉脈是平行的,中央有很明顯的中脈,呈綠色,在中肋,邊緣或尖端有時也會有紫色色素。 稻子的根呈鬍鬚狀,細短而多,隨著稻的成長數量會增多,稻株旁也會不斷長出小枝來。 稻成為稻穗後,一株稻穗約開200-300朵稻花,一朵稻花會形成一粒稻穀。稻花沒有花瓣,也很難看到雄蕊雌蕊,它們都由稻花的內外穎保護著。稻在自體授粉時,雄蕊上的花藥會破裂,花粉相當細小,會隨風力,稻的搖擺,落到隔壁雌粉上頭。與雌粉子房中的胚珠結合,發育而成胚芽,也就是人類食用和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。在胚芽附近,還有漿狀的胚乳會不斷增加,使子房日漸肥大。外觀上則會看到綠色的稻穀上有細毛,稱為稻芒。
稻田時序
|

Tags
| 米糕 , 小麥 , 大暑 , 向日葵 , 花枝 , 稻(稻米) , 水稻 , 玉米 , 油菜 , 稻作 , 花粉 , 蘿蔔 , 有機 , 大家 , 雜草 , 管理 , 溫帶 , 芒 , 人口 , 國際 , 李 , 亞熱帶 , 時間 , 捲 , 胚 , 禾本科 , 歷史 , 苦 , 菊 , 溫暖 , 分布 , 農田 , 習性 , 陰 , 一年生 , 亞洲 , 生態 , 斯 , 愛 , 非洲 , 洋 , 單子葉植物 , 紫色 , 葉子 , 食用 , 風 , 扁 , 印度 , 民 , 直 , 落 , 球 , 種子 , 雌 , 中國 , 根 , 台灣 , 毛 , 紅 , 植物界 , 長 , |
編輯區(管理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