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察對象 | 學名 | 俗名 | 形態特徵 | 生態習性 | 分布 | 發現地 |
 |  |  | |  | 拉都希氏赤蛙 Latocute's Frog,Brown Wood Frog 4-6cm | | | |  | |  | | 學名: | Rana latouchii | 俗名: | 闊褶蛙 | 形態特徵: | 皮膚粗糙,有許多小顆粒,顆粒上有小白刺。叫聲為斷續的「嗯、嗯」。 | 界/綱/目/科/屬: | 動物界 Animalia/兩棲綱 Amphibia/無尾目 Anura/赤蛙科 Ranidae/赤蛙屬 Rana |
| 生態習性: | 喜歡棲息於沼澤地、水溝、流動緩慢的溪流及池瑭。 | 分布: | | 發現地: | 低海拔山坡地.PM5:50,同處附近曾出現過龜殼花。 |
|
 |  |  | |  | 澤蛙 Rice field frog ♂4-5cm,♀5-6cm | | | |  | |  | | 學名: | Rana limnocharis | 俗名: | | 形態特徵: | 體表有很多短棒狀的突起。上下唇有縱紋,後肢是半蹼。 | 界/綱/目/科/屬: | 動物界 Animalia/兩棲綱 Amphibia/無尾目 Anura/赤蛙科 Ranidae/赤蛙屬 Rana |
| 生態習性: | 一年四季可見其活動,即使在白天也經常可見到,但鳴叫聲僅在晚上可以聽到。 | 分布: | 山區或水田間等分布廣泛。 | 發現地: | 土地公廟、低海拔山坡地 |
|
 |  |  | |  | 黑眶蟾蜍 Spectacled toad、Central Formosan toad cm雄性平均體長5至6cm、雌性則最大可達10cm | | | |  | |  | | 學名: |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、Bufo melanosticus | 俗名: | 癩蛤(ㄏㄚˊ)蟆(ㄇㄚ•)、蛤蟆、癩刺 | 形態特徵: | 眼後有香腸狀的耳後腺,鼓膜顯著,外觀特徵就是自吻部開始有黑色骨質脊棱,一直沿眼鼻腺延伸至上眼瞼並直達鼓膜上方,形成一個黑色的眼眶,故命名。 | 界/綱/目/科/屬: | 動物界 Animalia/兩棲綱 Amphibia/無尾目 Anura/蟾蜍科 Bufonidae/屬 Duttaphrynus |
| 生態習性: | 黑眶蟾蜍的適應性強,能在不同環境下生存。主要棲身於闊葉林、河邊草叢、農林等地,亦會出沒在人類活動的地區,如庭院、溝渠等。 | 分布: | 孟加拉、台灣、香港、印度、寮國、澳門、馬來西亞、緬甸、尼泊爾、巴基斯坦、新加坡、斯里蘭卡、泰國、越南、柬埔寨均、印度尼西亞、巴布亞紐幾內亞、不丹 | 發現地: | 低海拔山坡地.PM5:29 |
|